被吹爆的《三十而已》,文案到底好在哪里?
我有一个习惯,平时看到一些文案,我会去想这些文案好在哪里?或者不好在哪里?这是职业病。
没得治!
所以我做这个号写文章,是希望尽量有自己的思考,不做纯粹的搬运。当然可能没有执行得很好,只是时常鞭策自己尽量往这个方向去走。
最近经常看到很多号在分享《三十而已》的文案,说什么“句句扎心啦”、“有点意思啦”...
我看了也觉得确实挺好(但不是全部),然后我就会去想它们到底好在哪里?
除了说有洞察,很现实,揭露了当下的某些生活真相之外,有没有一些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文案技巧,给我们带来启发呢?
下面就是我总结出来的《三十而已》使用到的文案技巧,一起来品品。
反转
拆词
最近有在重温《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法辞典》,越品越有味,里面有提到了一个“拆词”的文案技巧。
在你决定使用一个词时,可以先把它解构、拆开,或字、或词、或句...下面这句《三十而已》剧中的台词,就是使用了“拆词”。
类比
类比也是个很常用的文案技巧了。把一个很难理解的事物,用另外一个更通俗易懂的事物来类比阐述。类比的前提是,后者一定更要比前者更容易理解,否则就是弄巧成拙了。
《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法辞典》里也说了:“文案是常识”。文案要诉求的应该是人们的生活常识,是要把产品的专业信息变成生活常识。
我们来看看《三十而已》剧中使用了类比技巧的台词文案。
类比事物:饮水机和房子。
这座城市充满梦想也充满诱惑,
你去火车站、去机场看看,
每天有多少人来到这个城市,
想要扎根、也有多少人走。
一年年毕业的想要留下、
一年年打工的想要留下,
就像这杯水,满了总要溢出去。
所以我们只能拼命地往下扎,
给自己增重,才不会被挤出去。
类比事物:打工者涌入的城市与装着水的杯
儿女就是咱们前世的债啊,
没本事咱们就当好那渡人的船,
闭眼之前能送到哪儿送到哪儿;
有本事他们自己就是那条大邮轮,
那咱们也得当好那上边的救生艇,
万一出什么事,
咱们就是那个最后把他们送到岸边上的人。
类比事物:养育儿女与船、邮轮、救生艇。
我要想嫁的话
我分分钟都能嫁
但我又不是柜子里的商品
明码标价、任人挑拣
类比事物:30+女生与专柜商品。
重新定义
世界上有一种专门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,叫做“长大”。
什么难缠的客人、无理的要求
对于我来说都不是难事 是幸事
我站破脚说破嘴
卖出去的每一条丝巾没一双鞋
都是实打实的回血剂
比如“等待能让味蕾增色”:
有时候,等待
也是美味的一部分
复沓句
《小丰现代汉语广告文案辞典》里提到一个我没见过的修辞手法,叫“复沓句”。也可能是高中有学过,但我忘了。为了搞清楚概念,我还去查了一下。
划重点:句子和句子之间更换少数词语。
小丰老师也提到:复沓句是为了递进和升华,不是为了简单的强调。复沓句需要创造性地使用。
书中举例的句子是:
“人人都可以拥有风景,
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被风景拥有。”
复沓句的精髓是句子之间要更换少数词语,语义语感要递进和升华。
上句是“拥有风景”,下句是“被风景拥有”;上句是肯定,下句是否定。按照这个例子,我觉得剧中的下面几句台词,都使用了复沓句的修辞格。
比如:
我觉得穿得像自己
比穿的像自己的年龄更重要
这句话用文案化一点的表达应该是:
穿得像自己很重要
穿得像自己的年龄不重要
被更换的词组:“像自己”和“像自己的年龄”。
比如:
买得起车的不算本事
开得起车的才是
被更换的词组:“买得起车”和“开得起车”。
比如:
大人是不穿西服的
大人物才穿西服
被更换的词组:“大人”和“大人物”。
全联超市有一句文案是“懂得怎么花,就能活出一朵花”,关键词是“花”,但词义也不同。
懂得怎么花
就能活出一朵花
上下句关键词:婆婆妈妈和妈妈。
上下句关键词:第一课和上一课。
上下句关键词:害怕。
上下句关键词更复杂的操作是有两个关键词,且有词义不同和其他手法的使用,比如押字对仗。
长得漂亮是本钱
把钱花得漂亮是本事
复沓句是为了递进和升华,不是为了简单的强调。复沓句需要创造性地使用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文案怪谈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- 按热度
- 按时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