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奥运会营销,伊利“伏击”蒙牛成功了吗?
作者|寻空
来源|寻空的营销启示录(ID:xunkong2005)
文中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在奥运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,营销之战从未停歇,它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较量,更是世界顶级品牌智慧与创意的较量。
历史上,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红蓝对决,阿迪达斯与耐克的体育装备较量,都是营销界的传奇双雄会。它们的故事在每一次奥运盛会中被重新书写,成为品牌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。
今年的巴黎奥运会,在中国让人印象更深的是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之间的营销较量,它们在这片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品牌角逐。
蒙牛,作为巴黎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,享有着无与伦比的曝光优势。
伊利,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,同样不甘示弱,通过赞助一批顶尖运动员,展现了其品牌的力量与决心。
我问了行业内几个人,今年对巴黎奥运会的哪个营销印象最深,答案最多的是伊利、陈鲁豫的合作,伊利、沙和尚扮演者的合作,以及伊利的海报乌龙事件。
前两个是正面营销,后一个是负面新闻。但总体而言,伊利在本届奥运会的营销声量是巨大的。
那么伊利的营销势头盖过蒙牛了吗?
巴黎奥运会,蒙牛和伊利的营销动作
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,蒙牛和伊利采用了不同的营销策略。
蒙牛首次以奥林匹克全球TOP合作伙伴的身份亮相。作为巴黎奥运会全球TOP合作伙伴,蒙牛享有诸多特权,包括全球范围内使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、优先广告投放权、参与圣火传递等。
在巴黎奥运会的15家TOP级赞助商中,蒙牛和阿里巴巴是仅有的两家中国企业。
为了最大化利用这一顶级赞助资格,蒙牛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营销动作:
蒙牛邀请了旗下多位知名代言人,包括演员汤唯、谷爱凌、赵露思、靳东、杨紫和王一博等,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,并在奥运开赛前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大规模造势,提升品牌曝光率和影响力 。
此外,蒙牛与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合作拍摄宣传片,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,展现了奥运精神和情怀,传递了蒙牛品牌“要强”的核心价值。
由于奥运TOP赞助商的排他性,伊利无法直接参与奥运相关的官方营销活动。因此,伊利通过其他创意方式进行营销。
伊利是202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。在营销案例上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伊利与陈鲁豫的合作,以及伊利与沙和尚扮演者刘大刚的联合营销。
与陈鲁豫的合作,伊利利用了巴黎奥运会会徽与陈鲁豫形象相似的网络梗。
伊利宣布陈鲁豫为“巴黎观赛大使”,并拍摄了一支幽默广告片。在广告片中,陈鲁豫亲自玩梗,与观众互动,成功将她的形象与巴黎奥运会联系起来。这次合作不仅提高了伊利的品牌知名度,还增加了品牌的趣味性。
此后,伊利发现巴黎奥运会场馆的配色与《西游记》中沙和尚的服装配色相似,于是邀请沙和尚的扮演者刘大刚担任“伊利巴黎时尚大使”,并命名为“时尚·巴沙男士”。
通过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梗,伊利制作了一个充满幽默感的短片。在短片中,刘大刚与现代网络梗相结合,如“想你的沙,还是吹向了巴黎”和“梦幻紫、巴黎紫,咋看咋像我身上的绝绝紫”,这个创意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。
此外,伊利还赞助了全红婵、郑钦文、孙颖莎、王楚钦等运动员,在他们获得好的成绩后,第一时间更新相关海报,获得关注。
可以看出,作为TOP级赞助商,蒙牛的营销更加正式和直接,无论是火炬传递还是与张艺谋合作的宣传片,都紧密地与蒙牛的主题“要强”相连。
而伊利则通过擦边营销手段,巧妙地在不提任何奥运相关元素的前提下,擦边暗示自己与奥运的关系,吸引大众的注意力。
伊利“伏击”蒙牛成功了吗?
如前文所述,因为奥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具有排他性,因而只有少部分品牌可以光明正大地借奥运会营销,但作为一个流量和话题中心,任何品牌都不想错过这样的营销机会,因而它们会想办法通过擦边的方式营销。
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阿迪达斯和耐克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例。阿迪达斯拥有奥运会官方合作身份,但耐克的“伏击”在业界引起了轰动。
耐克绕过了伦敦奥运会广告限制,招募了 400 名运动员作为形象大使,穿着他们的鞋子,在伦敦、俄亥俄州和牙买加等“小伦敦”,这些富有创意的地点拍摄短片,引发巨大关注。
在中国,每当有运动员创造佳绩,耐克就发布“活出你的伟大”主题海报,海报没有任何奥运元素,但人们一眼看去,一定会认为这是奥运海报。
那一年,37% 的人以为耐克是奥运赞助商,而知道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的比例为 24%。耐克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 57000 名粉丝,而阿迪达斯只有 12000 名。
耐克证明了即便不是奥运会赞助商,依然可以把奥运营销做得深入人心。
本届巴黎奥运会,伊利的伏击策略效果同样不错,仔细看伊利比较火的两个视频,会发现它擦边意图非常明显。
在与陈鲁豫的合作中,一个外国人问陈鲁豫:“你把脸赞助给巴黎赛事了吗?”
陈鲁豫说:“是伊利的赞助。”
然后这个外国人重复说“巴黎logo,伊利赞助。”
这里没有出现巴黎奥运会,但暗示的就是伊利赞助奥运。
在与刘大刚的合作中,一个外国人问:“你是把审美赞助给巴黎赛事了吗?”
沙师弟说:“不是。”
外国人自答:“又是伊利的赞助。”
可以看出,两支片子,出现多次的是“伊利”、“赞助”、“巴黎”,这几个词。
普通大众其实不关心谁是奥运会的赞助商,但也知道赞助奥运的肯定是顶级品牌。
伊利通过两个病毒视频,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是奥运会赞助商,相信蒙牛相当难受。
除此之外,就如耐克用运动员形象做奥运擦边营销一样,伊利也使用了这个策略,在运动员夺冠第一时间快速放出海报,赢得好评,但这一点伊利玩得有点过。
乒乓球女单决赛还没结束,孙颖莎夺冠的海报就放了出来,而在网球女单决赛开始前,郑钦文的夺冠海报也出现在户外。伊利最终不得不为此道歉。
伊利的“伏击”营销,如果没有海报乌龙事件,可以说非常完美,不过总体而言,我认为伊利的整体营销还是得大于失的。
不赞助奥运会,品牌如何做伏击营销?
虽然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能获得巨大的曝光机会,但高昂的赞助费用也让许多品牌望而却步。不过,不赞助奥运会并不意味着品牌就无法借助奥运的热度进行营销。
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伏击营销策略:
充分利用社交网路
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营销机会。相比于传统媒体,社交媒体具有更强的实时性、互动性以及传播力。
在奥运会期间,社交媒体上会产生大量与奥运相关的热点话题。品牌可以及时捕捉这些热点,并结合自身的产品或服务,创作出具有话题性的内容,迅速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。
品牌也可以发起话题挑战、举办线上活动等,鼓励用户参与互动,产生大量UGC,扩大品牌影响力。
借力热门运动员
虽然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享有排他性的优势,但品牌仍然可以通过赞助运动员来进行有效的伏击营销。
运动员作为奥运会的核心,他们的表现和故事往往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。品牌可以选择知名运动员作为代言人,通过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表现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推广。
例如,本届巴黎奥运会,伊利赞助了网球运动员郑钦文,并在她的比赛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营销活动,提升了品牌的曝光率。
2012年,作为耐克代言人的刘翔退赛后,耐克第一时间发布上文提到的刘翔相关海报,成为网络热点。
通过赞助运动员,品牌还可以制作一系列创意内容,如幕后花絮、训练视频、赛后访谈等,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。这种策略不仅能借助运动员的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,还能通过真实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。
紧跟热点
奥运会期间,各种热点话题层出不穷,从开幕式到各项比赛,再到运动员的精彩瞬间,都是品牌进行伏击营销的绝佳机会。品牌需要具备快速响应和执行能力,在热点出现时,迅速推出相关的营销内容,借势推广品牌。
紧跟热点的关键在于速度和创意。品牌需要具备灵活的团队和高效的执行机制,确保能够在热点出现的第一时间响应。
此外,创意内容需要与品牌形象和奥运精神紧密结合,才能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,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。
2012年伦敦奥运会,刘翔因伤退赛,杜蕾斯很快就发了一条微博,这条微博成为全网爆款,成为当天最热的话题之一。
传递运动精神
奥运会所传递的运动精神是普世的,任何品牌都可以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品牌价值观相结合。
一个巧妙的方式是,在不涉及到侵权的情况下,把奥运元素如绿茵场、运动器材、运动装备等与品牌精神结合,让消费者认为自己与奥运有着关联。
耐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“活出你的伟大”系列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耐克没有直接使用奥运会的标志,而是通过强调运动精神,将品牌与奥运会联系起来。这种营销方式不仅避免了侵权风险,还成功地传达了品牌的价值观。
奥运会的赞助商是有限的,即便对于顶级品牌来说,因为赞助政策的排他性,也使得竞争的顶级品牌无法直接借奥运营销。
但间接的营销方式有很多,借社交网络做营销,伏击竞品,已经成为一个有效且高性价比的策略。可以预见,在未来的大型赛事中,这样的伏击营销会越来越多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寻空的营销启示录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- 按热度
- 按时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