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品牌心智建设会重回C位吗?
作者|寻空
来源|寻空的营销启示录(ID: xunkong2005)
题图来源Unsplash
从去年到今年,一个略显奇怪的现象开始浮现: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品牌重提“心智”的重要性。
“心智”并非什么新概念,它是传统营销时代的产物。在那个大众媒体主导的时代,品牌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,力图在消费者大脑中占据一席之地,构建起所谓的“品牌心智”。
“怕上火,喝XXX”“销量遥遥领先”等耳熟能详的广告语,正是通过高频次的重复,成功地将产品与特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,从而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然而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营销环境的变迁,以效果为导向的营销方式逐渐占据主流。相较于难以量化的传统广告,特别是强调长期影响的心智营销,效果广告能够直接追踪转化率、点击量等数据,更好地满足了广告主对投资回报的追求。
于是,种草、私域流量运营、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手段迅速崛起,以短期效果为目标的营销策略大行其道,“心智”的概念也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甚至成为行业内被批评的对象。
然而从去年开始,风向似乎发生了转变。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价值,强调品牌建设和心智的重要性。与此同时,一些平台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,纷纷推出相关工具和服务,以顺应市场的需求。
例如,巨量引擎推出了心智度量工具,旨在帮助广告主更好地评估心智建设的效果;B站在其MATES人群模型中也着重强调了心智的重要性,将其纳入用户分析的重要维度。
为什么心智又开始受到重视了?
心智是想象的共同体
说到心智,想起我工作遇到的一件事。有一次跟老板开会,大家一直在说我们的品牌要做心智,当老板问到底什么是心智时,几个人都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。
所以,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心智。
最近在看尤瓦尔·赫拉利的书,凡是涉读过他那本《人类简史》的人,想必都对他提出的人类虚构故事的能力印象深刻,赫拉利坚信,正是这种独特的能力,扭转了智能的发展轨迹,成为推动智能走向今日高度的关键力量。
在他最新的作品《智人之上》中,赫拉利进一步将这种能力与“心智”对应起来。
他说:“主观现实(例如痛苦)只存在于个人的心智之中,但主体间的现实(例如法律、神祇、国家、企业和货币)则存在于许多心智形成的联结里。讲得更具体一点,这样的现实存在于人们相互讲述的故事中。这些主体间的现实,并不是指任何已然存在的事物,而是在人类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。”
赫拉利的观点揭示了心智的本质:它是由一群人共同想象和构建的认知与信念。这样的“心智联结”,实际上与广告营销中提到的“心智”如出一辙。赫拉利的观点实际上借鉴了本尼迪克特·安德森在《想象的共同体》中提出的理论。
安德森认为,“民族”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,而是一群人想象出来的共同体,尽管民族成员之间互不相识,但通过语言、文化和媒介,他们建立了一种心理上的共同体感。
换句话说,“民族”也是一种集体的心智,是人们共同的想象。
安德森总结了“想象的共同体”出现的几个必要因素,包括:宗教共同体和王朝的衰落、语言的标准化、共同历史叙事、印刷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和旅行的便利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使得人们能够想象一个超越地域限制的、由互不相识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。
不难发现,赫拉利的“心智联结”和安德森的“想象的共同体”本质上都是在探讨“心智”这一概念,只不过他们将其应用于宗教和政治领域。
再将目光投向广告营销领域,这里所提及的心智概念,追根溯源,是脱胎于特劳特和里斯定位理论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,品牌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,占据市场品类空白,进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在市场营销领域,存在两种类型的心智:
一种是客观心智:这是用户自发形成的对品牌或产品的认知。例如,Kindle被戏称为“泡面神器”,奥迪被誉为“灯厂”,这些都是消费者在长期使用和观察中形成的固有印象。
另一种是主观心智:这是品牌通过营销活动,尤其是广告,刻意在消费者心中构建的认知。例如,“怕上火,喝王老吉”这句广告语,成功地将王老吉与“降火”这一需求联系起来,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中的特定位置。
无论是客观心智还是主观心智,本质上都是一种“想象的共同体”,它们并非客观存在的事实,而是消费者群体共同想象的结果。
心智的诞生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,这些条件与“想象的共同体”的形成因素有异曲同工之妙:
中心化媒介:在《想象的共同体》中,印刷术的发明,让文化、共识能够快速传播,从而推动了“民族”这一虚构共同体的形成。
对应到当今的营销领域,中心化媒介(如电视广告)扮演了类似的角色。这些媒介为品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统一的渠道,使得品牌信息能够大规模地触达消费者,构建统一的认知基础。
广告语与品牌符号的大量应用:在《想象的共同体》中,随着拉丁语的衰落,地方语言如英语、法语等被统一为民族语言,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。
在营销领域,广告语与品牌符号的大量应用起到了类似的作用。品牌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语和独特的品牌符号,反复强化其核心价值和形象,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清晰的品牌认知。
品牌故事赋予消费者情感和身份认同:共同的历史和传说、英雄人物和重要事件,构成了民族共同的记忆和认同基础,这些叙事通过文学作品、历史书籍、口头传说等方式代代相传,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。
在今天,品牌通过讲述故事,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,赋予他们身份认同,从而增强品牌忠诚度。
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心智是一种“想象的共同体”,是特定群体(消费者)对于某个品牌或产品的集体想象。 这种想象至关重要,正确的集体想象能够促进销售,而错误的集体想象则会遭到市场抵制。
例如,某奶粉品牌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其产品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,即便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,也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“专业”的形象,从而推动了销量。反之,某款SPV汽车因其外观被认为像棺材,也形成了负面的集体想象,严重影响了其市场表现。
为什么大平台开始重提心智?
如前文所述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互联网平台凭借营销效果的可见性,与传统广告形成了明显的区隔,吸引了大批品牌投入。相比传统广告看不到转化效果的“盲投”,效果广告通过数据和实时反馈,帮助品牌精确衡量投放效果,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。然而,如今这些互联网平台也开始大谈“心智营销”的重要性。这背后,有几个关键原因:
● 效广成本越来越高
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,效果广告以其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、快速促成交易的显著优势,成为众多品牌营销的首选利器。但近年来,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,各品牌在效果广告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。为了争夺有限的流量资源,大家不惜竞相抬高出价,使得广告投放成本水涨船高。
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于广告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,他们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下,愈发精明和挑剔,这直接导致效果广告的转化率大幅下滑,ROI持续走低,再也难以重现往昔立竿见影的辉煌成效。
短期压力解决不了,不如画个饼,说为了长期。
● 日子一难过,人们就开始提长期主义
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行业发展瓶颈期,企业往往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。短期业绩的下滑,让许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策略。然而,如果短期压力仅仅依靠效果广告也无法解决,那么“长期主义”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“安慰剂”。
与其在短期效果上徒劳挣扎,不如描绘一个美好的长期愿景,将关注点转移到品牌建设和用户积累上。心智营销作为长期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重视。
● 竞争白热化,心智成为差异化方案
在当下的消费品市场中,几乎每一个大品类都进入了红海竞争。从咖啡、奶茶到护肤品、运动鞋,各个领域都有无数玩家争夺市场份额,消费者面临选择过载的现象愈发严重。
在这种背景下,品牌之间的功能性差异越来越小,价格战也无法持续,心智认知的差异化成为突围的关键。 通过心智营销,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特定位置,将品牌价值和情感共鸣深植于心智中,从而实现从“品牌选择”到“品牌偏好”的转变。
● 平台也想赚品牌广告的钱了
早期,互联网平台依靠效果广告的神话,从品牌主那里赚取了大量的广告预算。然而,随着效果广告的红利逐渐消失,平台也面临着新的增长压力。
为了继续吸引品牌主留在平台上,并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,平台开始转变策略,强调品牌建设和心智营销的重要性。通过推出心智度量工具、提供品牌建设解决方案等,平台试图将品牌主留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,并从品牌广告预算中分一杯羹。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,以弥补效果广告下滑带来的营收缺口。
● 新的营销方式缺位,只能旧事重提
过去几年,种草营销、直播带货、私域流量 等新兴营销手段相继崛起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,这些模式的红利也逐渐耗尽。行业内缺乏新的颠覆性技术或概念来推动增长,导致整个营销行业进入一片“创新低潮期”。
在没有新玩法、新模式的情况下,品牌和平台选择将“心智营销”这个传统概念重新包装,以“新瓶装旧酒”的方式进行推广。
这一现象并不罕见:当行业无法推出全新的增长引擎时,往往会回归到经过市场验证的“旧策略”,并以新的技术手段加以改进。
心智种草大于效果种草
中学的时候,我经常和几个离家近的同学一起放学回家。有一次我感冒了,走在路上,同学听出了我的鼻音,问:“你怎么不吃药?”
我说:“一吃感冒药,上课就犯困,会被老师骂。“
同学很自然地说:“那你可以试试 白加黑 啊,白天吃白片不瞌睡,晚上吃黑片睡得香。”
我好奇地问:“你吃过吗?”
他说:“没有啊。”
我又问:“那你为什么推荐?”
他说:“我看到过广告啊。”
彼时年少的我并未多想,如今以营销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经历,才惊觉同学向我推荐白加黑的行为,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,实则就是一种种草。尽管他自身并未亲身体验过该产品,却能因广告的长期熏陶,在心中对产品的特性了如指掌,并自然而然地向我推荐。
这种种草方式,我们不妨称之为心智种草。当一个产品历经长时间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,成功地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时,哪怕推荐者并非产品的直接使用者,其种草行为也极具说服力。
这种“心智种草”与今天在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常见的种草方式有所不同。后者更多是基于功能性的推荐,例如博主分享某个产品的具体使用方法、效果对比、优惠信息等,其目标也更侧重于快速转化,即引导用户立即购买。
这些平台上的种草内容,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心智,但更多是基于产品本身的特性和短期促销活动,难以建立长期的品牌忠诚度和深层次的情感连接。
“心智种草”的价值在于,它能够为品牌建立起强大的“自来水”效应。
如果品牌能做到在消费者心智中种草,那么它就不用付费再去社交网络上做种草营销了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寻空的营销启示录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- 按热度
- 按时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