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竞品分析?(2025年版)
作者|藏锋
来源|策略人藏锋(ID: clrcf2020)
竞品分析的本质,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分析的根本在于明确目标,分析只是方法,目标才是结果。
当你的leader让你做竞品分析时,主要有两大目的:一是参考可借鉴思路,找到当下最优解。二是验证现有方案可行性,以此说服他人抑或自己。
竞品分析有多个维度,关键在于: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?
出发点决定切入点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当我们开始着手做竞品分析时,一定是基于某个具体的业务场景。比如品牌建设、品牌升级、产品开发、新品上市、节点营销、跨界联名等。
好的竞品分析,应当遵循“信息→分析→结论”的逻辑闭环。
信息要扣题,分析要本质,结论要相关。
我看过不少所谓的竞品分析,大多只是信息堆砌、内容杂乱,没有建设性的结论。
在团队中,我经常会有“灵魂四问”:你要解决什么问题?哪些信息对你的分析有实际价值?你的分析是客观、本质的吗?你最终的结论是什么?
好的竞品分析,还需找到竞品范围。
明确分析目标,才能厘清竞品边界。只有界定清晰,才能有的放矢,更聚焦、更高效。
哪些是真正的竞品?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竞争层次?我们需要学习和规避的是什么?
好的竞品分析,也是配合的逻辑。
竞品分析是辅助决策,你解决入口,leader负责出口的问题。
要做到让leader看不累、看得懂和有获得感,以及在过程中可以学习leader的思考方式。
TA是如何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的,判断的标准是什么。
写在前面的话:
竞品分析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,要有目的、有层次地筛选和聚焦。分析不要泛化,信息不要冗余。
根据竞品承担的角色,我们对竞品进行了分级:
核心竞品:处于同一细分市场,在产品功能、品牌定位、目标人群、营销投入等高度重合,是我们参考的“第一坐标系”。
标杆竞品:虽然在产品价格、品牌体量、市场预算等超过我们,但在产品策略、品牌策略和营销打法上值得借鉴。不是当下最直接的竞争对手,但代表了行业目前的最高水准。
低阶竞品:与标杆竞品相对,虽然在产品价格、品牌体量、市场预算等比如我们,但在产品策略、品牌策略和营销打法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,这类竞品后劲很足。
间接竞品:虽然产品形态或使用场景不同,但却解决了用户相同的核心需求或情绪动因,具备替代关系或竞争心智资源的可能性。
规避竞品:提供重要反面参考,帮助我们识别“不能做什么”、“不能怎么做”。
营销传播:从“做了什么”到“为什么做”
做了什么要全面,要全局去看,不要漏掉重要信息,否则容易管中窥豹,把次要矛盾当成主要矛盾。
为什么做是核心,背景和目标决定了这件事的走向。
如果做一场营销活动,在找参考的时候,我一般会让团队从六个维度去分析:背景、目标、策略、创意、执行、效果。
背景:主要关注两大部分,一是为什么要做?二是为什么能做?能做的话,一是对方的基础,二是选择的时机。
目标:目标是判断传播效果的核心标准。
策略:用什么方法解决特定的问题,是承接目标,是启发创意。
创意:用什么方式落地策略,如何跟用户沟通。
执行:创意如何落地?在哪些渠道?怎么分发?看时间铺排、看在什么平台分发、调配了什么资源,资源之间是如何联动的。
效果:这是分析最终结果的环节,也是判断是否值得借鉴的核心标准。
比如看曝光量级,多少人看见,做到了多少展现量、播放量、话题热度、热搜次数。
比如看互动指标,多少人参与,做到了多少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、UGC数量、社媒讨论度。
比如转化指标,多少人行动,做到了多少 PV、UV、加购、成交、ROI、客单价、拉新人数。
比如预算效率,投产比效果如何,花了多少钱,产出了多少结果,还有没有更高效的方式。
先看背景和目标,找到其主要动机。再看策略和创意,看传播逻辑是否有节奏感。接着看具体的执行动作,分析执行是否高效,资源分配是否合理。最后看效果数据,判断是否值得学习或优化借鉴。
产品定位:一句话定位+五大基本要素
用一句话说清这个产品存在的意义,为谁、在什么场景、解决了什么问题。
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:这是一个为【目标用户】,在【使用场景】下,解决【某类问题】的【产品品类】。
在产品定位方面,我也有灵魂四问:是否明确为谁开发?是否聚焦核心场景? 是否解决了清晰具体的问题?这个卖点够不够痛?
一句话定位是总纲,五大基本要素是形象化表述,帮助我们从竞品分析中拆解出产品背后的核心逻辑。
五大基本要素:用户、场景、问题、解决方案、支撑点。
1.用户(Who):产品为谁开发?
你永远无法为“所有人”做好一款产品。
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是“做得有多好”,而是“解决特定的人,在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”。
一看用户画像,比如性别、年龄、城市等级、收入水平、职业、兴趣偏好等。
二看消费偏好,比如用户对品牌的认知、价格敏感度、生活方式等。
三看潜在动因,它是用户在购买/使用一个产品时,内心深处真正被触发的情感需求或心理补偿。通常难以直接表达或自我意识到,但会直接影响选择。比如焦虑缓解、寻求安全感、自我实现、懒的本能、归属与认同、奖励与补偿、美感与自我呈现、控制感与仪式感。
2.场景(When & Where):用户在什么时候、什么环境下使用产品?
场景是产品“发挥价值”的时间与空间,是用户需求被激发的重要支点。
拆解的思路主要有三大方面:
一是生活场景,比如通勤、宅家、运动、聚会、办公、旅行等。
二是情绪场景,比如无聊、焦虑、疲惫、放松、治愈、自我奖励等。
三是社交场景,比如送礼、请客、分享、表达身份等。
关于场景拆解,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:一是高频刚需场景,二是低频高价值场景,三是创造或占据了一个新场景。
好的场景需要回答三个问题:场景是否清晰?是否足够具体?能不能引起共鸣?
3.问题(Problem):用户可能产生什么困扰?
需求即问题,问题即机会。没有问题,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。
这里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:
一是痛点,直接困扰用户的问题,比如想喝得爽的汽水,但又怕胖。
二是痒点,不影响生存,但影响体验,比如新能源车的防晒天幕玻璃。
三是爽点,原本没意识到的需求,但一旦被满足便欲罢不能,比如丝滑无比的手机/电脑操作系统。爽点不是刚需,但一旦体验过,它就成了“隐性刚需”。
4. 解决方案(Solution):产品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?
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它“有什么”,而是它“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、怎么解决”。
如果说“用户”是起点,那么“解决方案”就是终点。
解决方案主要有三大方面:
一是功能层,即产品的“做什么”与“怎么做”,用理性逻辑应对用户痛点。
二是情绪层,即产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,是否提供了心理层面的满足。
三是使用方式层,即产品通过更方便、更省心、更好用的使用方式,解决了传统产品的使用痛点。
5.支撑点(RTB Reason to Believe):用户凭什么相信你?
RTB 是产品卖点成立的“证明”,是说服用户的关键桥梁。
主要包含技术证明、信任背书、口碑效应、设计与细节、品牌势能等。
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,是理解了用户面临的真实场景,解决了具体时刻下的核心问题,并用一种可信、体感强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产品上市:产品在市场层是如何做到从0-1,以及从1-10的?
上市节奏:它的节奏铺得如何?是慢热型、爆破型还是长尾型?蓄水期、引爆期、长尾期分别做了什么?
预算分配:时间上的分配?平台的分配?内容出口的分配?内容方向的分配?
平台组合:各个渠道之间、线上线下是如何配合的?它们各自承担了什么角色?
内容策略:它们怎么讲产品?用了什么概念?概念如何落地?核心的打法是什么?
投放动作:是否有投流?怎么投的?预算结构合理吗?ROI表现如何?
商业结果:是否成功?亮点在哪里?问题在哪?能复用哪些经验?
真正的竞品分析,不是一味模仿,而是看清别人为何成功或失败,又该怎么做得更好。
品牌升级:时间轴 + 问题链 + 升级动因
品牌升级不是简单换个品牌口号,升级下品牌视觉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认知重塑和结构性战略调整。
品牌升级本质是“重新定义”,核心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:过去什么样?(哪里不行),面临什么问题?(为什么改),要升级成什么样?(新的品牌方向),做了哪些事?(包括定位、VI、产品、传播等)
品牌升级,是品牌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过程。
1. 时间轴:品牌从哪里来?现在在哪?准备去哪?
时间是品牌升级的第一维度,升级一定是“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”的结果。
理解时间轴,更易理解“升级发生的节点”与“改变的契机”。
过去这个品牌是怎么活的?靠什么建立的认知?现在遭遇了什么增长问题?用户或市场反馈了什么信号?升级后想成为谁?想占据怎样的用户心智?支撑点如何?
2. 问题链:为什么要升级?哪些问题堆积到了不得不变?
品牌升级的本质起点不是“想升级”而是“不得不升级”,是多个结构性问题累积的结果。
我们需要识别并拆解这条“问题链”,从品牌、用户、渠道、竞争、内部组织等维度入手。
3. 升级动因:为什么“现在”要做升级?升级的目标是什么?
动因是品牌升级的“战略起点”,是连接内外部因素、牵引战略方向的“升级原点”。
升级一般基于三大原因:品牌的外部认知过时了(认知升级)、 内部系统无法支撑增长了(能力升级)、商业环境和用户需求变了(适配升级)。
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通过品牌升级解决,但能触发品牌升级的,往往具有战略性。
总结:
分析只是手段,洞察才是价值所在。
一个好的竞品分析,不在于资料搜集有多全,而在于是否能够:看清本质,理解背后动因。产生启发,指导我们行动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策略人藏锋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- 按热度
- 按时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