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马宋2025年度演讲:营销的变与不变

5小时前 快速评论
面对噪音,抓住核心,才能解决问题。
文来源|小马宋(ID: xiaomasong999)


本文内容来自于 4月12日 在杭州举办的「小马宋案例大会(2025)中的年度演讲内容,有删减。

大家好我是小马宋。

每年的春暖花开的时候,我们都会在杭州召开小马宋的年度案例大会。

一个是给大家汇报我们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。还有就是聊一聊这一年,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。

今年,我们的主题,叫做拥抱变化。

这几年,我们确实很明确感受到了变化,尤其这一周,我们感受更加地深刻。

橡树资本的联合创始人马克斯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:这是我职业生涯中,见过最大的一次环境转变。

其实我也很想说这句话,可惜他比我提前说了,我就只好引用他的说法了。(笑)

今天大家在现场,有400多人听了我们前面讲的 7 个案例: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,就是今天的这些营销案例,并没有一套固定的解题思路。

比如,我们在服务 1949 的时候,我们其实想的是让它做什么样的午餐?以及怎么做才能获得优势?

我们在做挪客的时候,去调研,我们更多是去看欧美或日本的市场,它究竟是怎么在城镇化发展起来之后,发展休闲露营的?

我们在服务淘蛙的过程中,更多是发现了它企业经营的核心思路......你会发现,每一个客户,都不一样。然后它的解题思路,也不一样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在一个变化的时代,是不存在确定解决方案的。

过去我在 4A 公司工作,我工作过的 4A 公司,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。

那为什么 很多4A 公司可以 100 年长盛不衰 ?因为早年的变化是没那么快的,变化不大,所有的事物就都会相对稳定。

历史上的4A公司,从诞生开始,经历了直邮、报纸、广播、电视,大概一百年的历史。但不管是从纸媒变成了广播,还是从广播变成了电视,都还是“轴心媒体时代”。这时候它的解题思路,无非是从报纸变成广播,从广播变电视,而且这三种媒体并不是替代,而是共存的。

在变化不是很快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解题思路来解也是同样类型的题目。

但在变化特别快的时代,你会发现,今天有些客户,还主要是依靠线下渠道;那有些客户就做线上渠道了;有些客户做私域了;有些客户做直播了...那解题思路,当然就不一样了。

这就是我今天要聊的第一个话题,叫做:营销,因客户而变。


营销,因客户而变。

不管是你是甲方做品牌的,还是像我们乙方做品牌咨询的,都是会因你的客户而变。我特别喜欢统计学家乔治·博克斯说的一句话,他说:“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,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,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,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。”

这是我今天要反复强调的一句话。

很多人会说,XX理论就应该是确定的。

其实理论都是不确定的、都是在某些条件下才适用的。哪怕是牛顿经典力学也不确定,因为它在微观状态、高速状态、强引力状态下也会失效。

对人类来说,大概只有数学公理和逻辑是确定的,但这也仅仅是全体人类对它们的定义。

所以,每个理论、每个方法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和模型,并不是一个理论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
而且我们今天面临着一个变化更快的时代,那我们面对的客户,也会都不一样。

每一个客户,都有它独特的成功法门。我们就应该按照客户自身的不同禀赋,来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
比如,1949,是产品结构问题;华洋的关键是渠道选择的问题;淘蛙的核心是对经营活动的聚焦和年轻化的设计;龙羊峡三文鱼,是因为国内客户对中国淡水三文鱼品质的误解太大;元气森林,是产品定位都很好,但是没有一句主打的传播口号,那我们就重点去想广告口号...等等。

上个月有个新闻,在广告传播营销行业里还引起了很大的震动:京东撤销集团品牌部门,合并到了零售部门的市场部...这也引发了很多行内人的思考:这是不是营销的一个新动向?它究竟怎么了?

这件事,我之前在我的读书群里分享过我的观点,这里我其实想强调另一个问题。

就是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产品的打造和发展,通常不能用快消品的营销套路去套用,因为它们真的很不一样。

大家想一想,一个互联网产品,尤其是它发展到日活1000万到 1 亿的阶段,它就很少做传统广告。

不管是拼多多、淘宝、腾讯,还是暴风影音、360、搜狗。

腾讯从QQ开始,都不怎么做传统广告,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是以产品运营为基础。

和传统品牌的做法完全不一样,它主要做的就是优化用户的聊天体验,促进用户下载和裂变。

传统消费品牌,过去的做法,通常就是投放大量的广告,然后铺设渠道、招商、做代理商这样的形式。

互联网产品不一样。

它更类似于硅谷那边“增长黑客”方式,它的重点是促进下载、促进日活、促进裂变。所以它要找到最合适的推广渠道,只要你用上了,你就有了黏性;有了黏性,你就可以再推广。

所以它的核心是要先获得用户。

而且有很多的互联网产品是有排他性的:你今天用了搜狗输入法,就不会再用百度输入法。有些是垄断的:即时通讯有了微信,就不会有来往。

当开发垄断型产品的时候,你没有退路,只能饱和攻击,快速让自己成为用户首选。

这就是客户不同,打法也不同。

我过去确实是有过互联网的经历:

2011 年,我们创办过一个互联网公司,拿到了两轮融资;后来我在暴风影音工作过一段时间,是暴风魔镜的合伙人;再后来我在小米生态链的一家企业——谷仓做过战略合伙人...所以我对互联网产品的打法相对来说,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
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熟悉的产品——搜狗输入法的成长的故事,也是它的发明者马占凯讲给我的。

马占凯,他首先提出了搜狗输入法的最基本的原理,也成为了搜狗输入法的第一代产品经理。

他从搜狗输入法1.0时代,一路做到了3.6版本,这个阶段里,搜狗输入法从最初的 0 用户,发展到拥有 1 亿装机量、5000 万电脑端月活跃的超级应用。

尽管“搜狗输入法”现在已经极为普及,但在它刚上市的第一年,市场占有率仅有 3%,下载量也就一两百万。

在中国的互联网时代,一两百万的下载基本就没有什么意义,不可能成为国民级应用。

什么是国民级别的产品呢?电脑上装机量要要超过 1 亿。

而当时装机量能达到 1 亿的产品,也就只有 QQ、搜狗输入法、360和暴风影音等少数几个产品。

搜狗输入法是怎么做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呢?因为它在第二年,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推广渠道——番茄花园。

在组装机时代,很多产品通过番茄花园的盗版windows,进入了千家万户。

搜狗输入法,就是找到了番茄花园这样的一个渠道,用了一年的时间,很快做到了市场占有率第一。

大家不要觉得这很草莽,其实当年都这么干的。

所以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核心,其实是找到推广的渠道、下载的渠道,然后做用户的运营裂变。

拼多多是怎么推广的?通过各种网络广告和“砍一刀”对吧,核心也是通过大量的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,来获得增长。而不是传统的“营销”。

通过提供工具、提供产品、提供平台让来你使用,是“做用户”,而不是“做品牌”,这就是互联网产品通常的打法。

互联网产品找到合适的推广渠道确实很重要。

大家知不知道,微信曾经和苹果有过一次抗争,因为苹果要收“苹果税”。

大家知道苹果的收税是多少吗?

比如说我在“得到”有一门课《小马宋营销实战22讲》,假设定价卖100元,我可以挣多少钱呢?

如果是苹果手机用户,首先要交给苹果30%,就是所谓的“苹果税”——30块钱;剩下70%要和得到分,得到拿去35块钱,我只得到35块钱;再交20%个人所得税,我只拿到了28块钱。

当时对公号文章的打赏,苹果要砍一刀,30%的税。

但作为互联网人,其实我觉得很正常。

大家知道,一个游戏在微信上推广要花多少钱吗?

如果从微信渠道下载了一个游戏,又在游戏上花了钱,如果对这个游戏花了100块钱,微信收多少呢?(最高的可以达到)90%。

但你还是想在微信上做推广,因为这么做是值得的,这就是渠道的威力。

所以,做一个互联网品牌,核心是做线上渠道;做一个快消品,核心是线下渠道。

如果要做淘品牌、抖品牌,核心又变了。做线下门店、做餐饮或者做别的,经营逻辑都不太一样。

因此,营销,要因客户而变。

一套统一的方法,不能解决客户的所有问题,也不能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。


营销,因技术而变。

第二个话题叫做营销因技术而变

为什么是因技术而变呢?因为技术影响了所有的购买逻辑、产品逻辑和日常行为。

过去我们说,做品牌就那几板斧:央视打广告、线下铺渠道,那几招就可以了。

那我们今天说技术变了。技术会影响什么呢?

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人,麦克卢汉,他最著名的一本书叫《理解媒介》。

他在《理解媒介》这本书里面,提出了两个非常经典的观点。

第一个观点,叫做媒介即信息;第二个观点,叫做技术是人的延伸。

什么叫做媒介即信息呢?

我估计90%的人还不知道它真正的含义。

“媒介即信息”有两层含义。

第一层含义,媒介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信息。

举个例子,小马宋在上海虹桥高铁站有广告。

因为高铁站是个高势能媒体,客户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是一家高大上的公司。

但高铁站也有卫生间,卫生间里的顾客和虹桥高铁站候车大厅里的顾客是同样的一群人。卫生间贴满了小广告,这精不精准?非常精准,但很多品牌是不在那里做广告的,因为这个媒介向外散发着一种很低端的信息。

所以,找到了一个高势能的媒体,本身就具有传播、传递某种信息的能力,哪怕只写了“小马宋”,也能传递出非常丰富的信息。

第二层含义,是媒介会改变和创造信息本身。

比如,过去我们在分众投广告、在央视投广告,你会发现,央视和分众没有对信息进行处理,所以投了一个广告就是一个广告,我们看到的就是广告的内容。

如果你在视频号里放了一段广告视频,评论区可能出现了1万条评论,甚至有时候我们看内容可能主要是去看评论,这条广告和这些评论加起来,才是观众接收到的全部信息。

这就是媒介改变了信息。

去年有一段时间,我在腾讯视频上看了一部电视剧叫《庆余年》,看到弹幕中有一句话:“正版真好看”。

当时我很疑惑:为什么正版更好看呢?

后来明白了,因为正版是在腾讯上看的,有大量弹幕,而盗版在电脑上播出,没有弹幕,因此不好看。

在不同的媒介上播出,信息本身就产生了变化。这叫媒介即信息。因为你在不同的媒介上播出,你会发现信息本身产生了变化。

这个这是麦克卢汉第一个观点。

那第二个观点叫什么呢?叫做技术是人的延伸。

比如今天从北京坐飞机来杭州,2个小时就到了;如果是从北京跑过来,可能需要20天。

所以,技术就是人的延伸,是人的能力的扩张;人是技术的宿主。

同样,技术的发展,也让人的传播和营销能力发生了变化。

过去,广告口号非常重要。要口语化、要浓缩信息、要不断重复。

因为过去一则广告,央视只放30秒,今天分众最多放15秒,时间有限、人的记忆有限,必须口语化,必须信息浓缩,必须不断重复,这就是技术的限制。

那么在电视、广播平面时代,广告口号是最重要的传播要素之一。

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“车到山前必有路,有路必有丰田车”“实华丰,路路通”“送长辈,黄金酒”“果冻布丁喜之郎”“盼盼到家,安居乐业”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都产生于2010年之前。

为什么那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基本都诞生在2010年之前?大家想一想,今天能够脱颖而出的广告口号有多少?

我能记住的,是我们客户元气森林的“0糖0脂0卡”;是小罐茶的“小罐茶,大师作”。

2000年,广告市场媒体投放金额是712亿;2023年,媒体投放金额据说已经达到了1万亿以上(这个数字已经无法考证了,因为小红书的种草内容不会被计入其中)。

如果当年你的广告投入了1亿,今天即使投入10倍,也无法达到当年那样的效果。因为媒体分散了,顾客也不用记忆了。

过去的广告,使用了人体的四个器官:眼、耳、口、脑,眼睛用来看,耳朵用来听,口用来说,脑子用来记。

我们记住一个广告,并进行传播:记住了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,记住了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,记住了“困了累了喝红牛”,记住了“吃嘛喝完,嚼益达”……我们需要非常口语化以及缩短的广告口号让我们记住,否则记忆能力有限、传播能力也有限。因而广告口号非常重要。

但是,今天我们拥有了另外一个器官——智能手机,很多东西不需要记住了。

首先,手机扩大了人记忆的能力;其次,手机也扩大了人做传播的能力。

过去发了一篇文章,能记住吗?不能记住,那就收藏。发了一篇图文,记不住,收藏呀!

过去通过口、耳相传,我说、你听;今天我们已经不是完全地口耳相传了,是我转发,你听、你看;是我点赞,你来看。

所以,技术的变化,导致了传播形式的变化。

我还是必须强调:所有的营销方法和理论都有它的限制条件,都有它的适用条件,因为技术再次延伸了人的能力。

有了智能手机和5G技术,人的记忆、存储、产品能力就有了100倍乃至1000倍的提升,过去的传播经验将越来越受到根本的挑战。

比如我今天有200个读书群。我作为一个人,想通知大家一件事,我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发送到200个群,大概5万人眼前,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,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。

现在很多传统的广告人、传统的营销人就不理解:为什么今天很多品牌不会用传统的手法来做了?

我曾遇到过史玉柱先生手下的很多干将,他们在这个时代很迷茫,因为当时他们擅长的东西都已经没有用了。

技术发生了变化,传播形式、内容和方法就变了。


营销,因购买逻辑而变。

那第三个变化,叫做因购买逻辑而变。

当技术发生了变化,我们的购买逻辑也发生了变化。

今天我们觉得美国人的市场营销方法其实变化并不是特别大,为什么呢?

因为美国人到今天为止还收到电子邮件,还会收纸质的信件;美国人今天还很多看电视(但今天我们几乎都不看电视了);周末还要开着车到沃尔玛采集一大堆东西回来,因为美国人居住很分散,可能就在一个三四百人的小镇上,很多东西都买不到。

但今天中国的购买逻辑不一样。

为什么那么多大超市的逻辑在中国有点行不通了?因为一个一个社区小店慢慢把超市切割了。

零食店,水果店,鲜花店,烘焙店,蔬菜店,生鲜店,便利店……这些东西一出门就可以买到,所以我们去大超市就少了。

中国一个大的小区就有10万人,可以养活周边所有的零售店,但在美国这就行不通。

所以购买逻辑,在每个国家也不一样。

再有就是,不同时代,购买逻辑也在发生变化。

即使是中国人,我们的购买逻辑其实也在发生变化。

回到二十年前,通常我们的购物是这么发生的。

假设,我怀孕了。我是一个马上要生产的妈妈。

每天晚上吃完晚饭,我会看会儿电视,然后电视剧插播广告,我看到了一个纸尿裤的广告,品牌叫帮宝适。

第二天晚上吃完晚饭,我又来看电视了,然后我又看到了帮宝适的广告。

第三天,还是一样。

不久,我们家孩子出生了,这时候我要去超市采购宝宝的用品。

那我就去了沃尔玛。

你会发现,沃尔玛超市里的陈列,是按照商品的品类归类陈列的。

这一排,都是纸尿裤;另一排,是婴幼儿奶粉;下一排,是睡袋;另外一排,是奶嘴;远处还有一堆,是童车。

那我走在纸尿裤的那一排货架上,我看到十几个纸尿裤的品牌。

我选谁呢?

这时候,我就想起我看到的广告了,我每天都在看帮宝适,我觉得它是个美国牌子,又看了那么多次广告,这是我最先能记起来的纸尿裤品牌,那我就选帮宝适吧。

接下来,我又到了另一个奶粉的货架上,我重新开始思考,我要买什么奶粉?

于是,这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前的广告又开始提醒我了:奶粉买惠氏,米粉买亨氏,奶嘴买贝亲...等等等等,一样的逻辑,我下单了。

这种先接受广告信息,然后隔一段时间去购买的情况,叫做传播与购买分离。

所以这时候,你一个品牌,是做纸尿裤的,最好就只做纸尿裤,因为你需要顾客很容易就在一排货架上想起你来;你的广告要强调“纸尿裤就买帮宝适”,这样顾客看完广告,几个月后他还能记住。

这就是过去“品牌即品类”的理论基础。

但是,今天顾客买东西的逻辑变了。

今天他们不是先看电视再去买东西,而是今天你看着李佳琦直播间在推销,你会立刻下单。

渠道和传播合为一体,它的购买逻辑发生了变化。这个叫做传播和购买不分离了。

再假设,此时我也是一个马上要生产的妈妈,我怀孕了,单位领导为了照顾我,也没给我分配什么复杂的工作,所以我平时就老刷小红书。

我听生过的姐妹们都说,Babycare这个品牌不错,我就进一步了解了一下,确实,颜值高,东西口碑好,那我快生了,我提前给我家幼崽采购一些东西吧。

我怀孕了,行动也不方便,我就不去逛线下店了,那我就进了Babycare的天猫店。

我的想法是,听说你们家东西都不错,那最好别让我跑好多家店,不是纸尿裤去跑一个店,背带跑一个店,睡袋跑一个店,米粉跑一个店。不是,我不想这样。

我想在你们家把东西都买了,这不挺省事儿的吗。

于是,Babycare他们家什么都有。你来买,就好了。

你看,顾客的购买逻辑改变了。那你的营销思路和经营战略也需要改变。

二十年前,你确实应该把纸尿裤做一个品牌,米粉做一个品牌,奶粉做一个品牌,因为他们陈列在不同的货架上,顾客在每个货架上都需要在一堆品牌里把你选出来。

但是今天,购买的逻辑不是这样了。

Babycare最早的时候是做婴儿背带的,当时很快做到婴儿背带的全网第一。

那时候还有很多做单品的婴幼儿品牌,包括童车、护肤、辅食、睡袋,各个品类都有细分的品牌。

我就见过一个专做婴儿睡袋的创业者,他们当时也是睡袋的第一名。但这些细分品类的第一名,后来做得都不是很好。

因为他们还在用过去的经营逻辑来经营一个品牌。

比如你做背带,那顾客一辈子就买一次背带,你要花的宣传费用,它不能与其他品类的商品来共同承担,这在经济上是很难算得过来的。

这也是我们说的,经营的逻辑首先大于品牌的逻辑。

所以Babycare对这件事的思考就是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的。

顾客的购买逻辑变了,既然我的顾客要来买背带,她们一定是有孩子或者即将要有孩子的家庭了。

那他们也需要米粉,睡袋,纸尿裤,奶嘴,零食,玩具,是不是,那好,我都做。我把产品都做得很好,你为啥不买呢?

我一个顾客进来,可以买很多东西,我的宣传费用不就会被平摊了嘛。

而且一个背带,顾客只能买一个,买一次。但是纸尿裤不是啊,一个孩子一天要用5片纸尿裤,一年就用1500片。

所以在十年前,有很多母婴创业品牌,但只做细分品类的,很多都关门了,做下来的也很少有过10亿营业额的,Babycare的年营收今天已经超过100亿了。

所以在这里,我特别特别郑重地提醒各位,你过去看到的成功经验,仅仅适用于过去,适用于那家企业。

时间、地点、条件都发生了变化,你的做法也应该改变的。

我想再次强调博克斯那句话:“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,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。”

所有的理论,尤其是商业理论、营销理论,也都是错的,它们只在特定的时间、特定的条件下成立。

这就是我讲的第三个变化。


经营,因时而变。

前几天,我写了一篇文章:《餐饮的大单品门店时代闭幕了》。

2010年之后,出现了大量的餐饮大单品:

太二酸菜鱼、半天妖烤鱼、陶德砂锅、喜家德饺子、米村拌饭、胖哥俩肉蟹煲、四季椰林椰子鸡、淘蛙干锅牛蛙、西少爷肉夹馍、椒爱水煮鱼、牛小灶牛杂煲……

因为大单品门店的成功,很多人就觉得:餐饮行业应该做强大的品类定位。

事实上,这样的大单品,很可能和品类定位没有关系。

今天有很多大单品门店大部分都不做大单品了,而是做了很多产品。

比如太二,过去做酸菜鱼,今天有了川菜,半天妖青花椒烤鱼,今天有了大虾锅;吉祥馄饨有了面条、饺子、米饭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

首先,我们要明白两件事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。

什么是相关性?

每年只要是冰激凌热销,溺水而死的人就会增加,是因为冰激凌热销的时候,导致溺水的人增加吗?

不是,因为冰激凌热销的时候,通常天气比较热,天气比较热,大家就爱游泳,爱游泳就容易出事,它是相关性,不是因果性。

因果性是什么呢?猪肉降价了,所以羽毛球涨价了。为什么呢?

因为猪肉降价了,所以吃鸡肉、鸭肉、鹅肉的就少了;吃得少,养殖鸭和鹅的人就少了。因为做羽毛球需要用鸭子和鹅翅膀上第四根到第十根的刀翎,而鸭和鹅养殖数量的下降,就会导致羽毛球供应数量下降,间接导致羽毛球价格上升。

猪肉价格下降和羽毛球价格上涨,是因果性关系。

可见,成功的大单品品牌,品类并不是核心原因,时代才是核心原因。

当时,中国出现大量的Shopping Mall(大型购物中心),导致门店越来越小。

以前西贝的路边店铺可以做到3000平米,可以做很多菜;而在Shopping Mall大部分店铺只有200平米~300平米。

门店小了,做单一品类就有优势,而Shopping Mall刚刚起来的时候客流量比较高,通过单品就能够获利,因为单品效率比较高,成本更低,就能够成功。

两年前,我们开始服务一个专做水煮鱼的客户,叫做椒爱,目前它也是水煮鱼品类的第一名。

那时候,椒爱的于总就问过我一个问题:过去都说大单品门店,那我们究竟是聚焦在水煮鱼上,还是扩展到川菜的品类?

这个问题也是许多餐饮企业家的困惑。

这个困惑,其实来自那个经典的品牌问题:究竟是一个品牌一个品类好,还是一品牌做多品类好?

支持多品牌多品类的人会说,你看宝洁,它的洗发水就有好几个品牌,每个功能每个档次它都做了一个细分品牌,品牌就应该细分,因为这叫占据消费者心智。

但是,在实际的商业世界里,其实什么成功的类型都有的。

比如说,亨氏。它是什么?

亨氏番茄酱,全球第一。但是,亨氏婴幼儿米粉,也是全球第一,你说气不气人?

比如说,本田,它是什么?本田摩托,全球摩托车市场占有率第一啊,但本田汽车也是全球前十的汽车品牌。

比如说,雅马哈。全球摩托车市场占有率第二名,但同时呢,它的乐器产品在全球是市场占有率第一,这两个是很不一样的产品吧。

所以,要不要多做一些品类,从来不是一个“关于品牌”的问题,而是关于企业经营的问题。

因为所有的模式和类型,都有成功的案例。你只要举一个例子,就可以举一个反例。

回到椒爱于总的问题,我认为,这不是一个品牌问题,这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问题。

品牌和营销是更低层次的问题,我们要找到那个更高层次的问题。所以,问题的本质不是做品牌要不要聚焦,而在于这么做有没有优势?

比亚迪今天是全球系能源汽车销量第一。

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,比亚迪还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。

因为生产电池的技术,也可用于生产口罩的喷熔布,比亚迪拥有技术和生产线,稍微改造就可以生产口罩了。

本田的核心优势是发动机,它的经营都是围绕发动机展开的,所以它做摩托车、汽车,还做汽艇、割草机、火箭发动机。

戴森的优势是它的高速马达,因此吸尘器做得很好,吹风机也做得很好,电风扇、干手机也做得很好。

不要问:我要不要做这个品类?而是要问:我这么做能不能获得优势?

那对比之下,餐饮行业的经营有特殊性。

因为它有固定的营业场所,所以快餐只能服务周边两三公里的客户;正餐厅也就服务周边三五公里的客户;商务宴请餐能服务周边八到十公里的客户。

而快消品不一样:大超市卖不了,可以去便利店;便利店不能卖了,可以去电商;电商不能卖了,可以去折扣店。它随时可以卖到各个地方,而餐饮严重依赖于门前的客流。

在刚开始有Shopping Mall的时候,客流是今天的5倍。

假设某天有10万人进入商场,其中有1万人喜欢吃水煮鱼,而今天想吃水煮鱼的有1000人,那这个门店就门庭若市,因为水煮鱼的效率高、成本低,翻台率可以很高。

假如某天只有2万人进入商场,其中有2000人喜欢水煮鱼,而正好想吃水煮鱼的有200人,结果对面又开了另一家水煮鱼的店,那今天进店就只有100人。虽然和过去做得一样好,但环境变了,即使再做一个大单品也不能成功。

如果做川菜呢?假设今天只有1万人进商场,但有5000人想吃川菜,进店率也可以保住翻台率,所以进店率才是本质。

为了进店率和翻台率,不仅要扩品类,还要扩场景、扩时段,才能保住营业额。

我们可以发现,春天的奶茶店、夏天的坚果店、中午的烤肉店、下午的咖啡店都没有人。

但房租是用24小时计算,营业时段却不是24小时。怎么办?要用不同的产品填平波峰和波谷。

坚果店,每年9月到次年四五月是销售旺季,5月之后卖不动了。怎么办呢?我们在安阳的一个坚果连锁客户,就在5月之后卖水果,后来还加了零食,也是安阳最大水果坚果零食店。

烤肉店,一般都属于夜宵餐饮,通常情况下,中午是没有客人的。怎么办?

威海一家韩式烤肉店韩香福(也是小马宋客户)在中午推出了30元的脊骨汤饭套餐,解决了外卖和工作餐的需求。它的营业额中,有40%来自于脊骨汤饭,中午这一餐,就拉平了波谷。

咖啡店,下午三点后就没有了生意。怎么办?

最近瑞幸出了一个口号“上午咖啡,下午茶”,上午卖咖啡,下午卖奶茶,把流水慢慢往上拉。

但重点是,我说了这么多,如果你现在认为什么都做就能提高进店率的话,奉劝你还是别做生意了。

因为生意没那么简单,没有那么容易。要不要做多品类,取决于这么做是不是有优势,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做成。

1949,为什么可以从豆腐脑和油条做了米饭快餐?是因为它用豆浆引流了,它的豆浆在过去有极好的口碑,我们还在出餐形式上做个改进。

南城香,为什么可以做365天×24小时的门店?因为它的门店只开在社区。在写字楼开店能做?不能,因为写字楼只有午餐一顿饭,周六、周日还休假,中国一年放假120天,还怎么做?

所以,不是做多品类就一定会成功。

为什么椒爱能写上“水煮鱼川菜”呢?因为它的川菜做得很好,它在川菜上有功底,而不是想做川菜就可以成功。

为什么比亚迪是最大的口罩生产商?因为它有电池制造的经验,无纺布和喷熔布技术可以直接平移到口罩生产上。

那有没有只做大单品就会成功的?有!过去有很多,今天也有很多。

“麒麟大口茶”只做一杯柠檬茶,到现在为止,古茗有30个SKU,而麒麟大口茶只有一杯柠檬茶。

它能让你喝一口就能记住这个味道,因为它是专门种的柠檬,其它地方喝不到。而它付出的代价是开不了太多店。

“烤匠”烤鱼,在北京一天排900个号,为什么能成功?因为它在北京只有2家店,再多就不行了,如果在北京开上100家店,还有人排队吗?

所以,做大单品,还是做多品类,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。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有条件的嘛,我说的所有的话,也仅仅在某些条件下成立。

我再讲一个案例。

这个品牌叫盐津铺子,我们去年服务它的一个单品品牌,这是盐津铺子从上市以来的营业收入。

虽然大家说,这些年,经营环境越来越差,那为什么盐津铺子好像从来没受过什么影响呢?

那就是因为盐津铺子一直在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。

最早,盐津铺子是做零食起家的。

盐津铺子在2012年就创办了,在2016年上市,当年的收入是6.83亿,2023年的收入是41.15亿。

它是非常典型的因时而变的品牌。

2012年,还是商超时代,营销的核心还是渠道,渠道决定了销售额。但进入商超要交条码费,一个产品要交一个条码费,成本太高了。怎么办?

它开始做散称,相当于在超市开了专卖店,虽然卖很多东西但只有一个条码费。结果它在超市中发展得很好。

到了2017年,电商爆火,它又调整组织节奏,快速适应了电商的发展。

而现在,折扣零食店挤满了大街小巷,而盐津铺子早在七八年前就投资了“零食很忙”,又吃到了折扣零食的红利,实现了快速增长。

在新的环境下,散称已然过时,品牌零食迎合需求,它又开始做细分品类:“31度鲜”专门做鱼豆腐;“大魔王”专门做魔芋;“蛋皇”专门做卤鹌鹑蛋……

现在,它的很多细分品牌营业收入都已经过亿了。

所以,我们要从营销的视角转变到企业经营的视角,我们的目标是经营一家成功的公司,而不是创建一个成功的品牌。

大家都知道李嘉诚是亚洲首富,但并没有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,即使有,也不知道和他有关系。比如,屈臣氏就是李嘉诚的产业,但很多人不知道,而李嘉诚其实是在经营一个企业集团。

再举一个例子,大家的感受会更明显。

你知道在中国可口可乐是谁在经营吗?在中国有两家公司在经营可口可乐,一家是太古,一家是中粮。

太古不仅经营长江以南所有地区(不完全准确)的可口可乐,还经营了许多产品,如红糖、方糖,还经营了很多产业,如太古里。这么大一个集团,经营可口可乐丢人吗?不丢人!

所以,做营销要有谦卑的心态,要认识到营销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,营销不能改天换地、逆天改命,更多是关于企业经营问题,更高一个层级的问题,是德鲁克(管理、经营)解决的,是波特(战略)解决的,而不是科特勒(营销)。

而企业经营的原则就是围绕着一个关键词:优势。

如何建立优势、保持优势、发挥优势,这是所有企业经营者应该思索的问题。


营销中,不变的,是“价值”。

讲了这么多的变化,营销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?

有。营销有一个核心不变的东西,叫做价值。

美国营销协会对营销有很多定义,其中一个是这样定义的:

“营销是创造、传播、交付和交换对顾客、客户、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、制度和过程。”

关于价值,我们创造了一个“价值罗盘”。

第一层,功能性价值。

功能性价值就是产品的基本功能,过去买东西都是买实用价值,在实用价值层面,谁解决得更好,就是一个更好的产品。

比如说瓜子,就应该解馋,它就应该吃起来更爽,谁解决得更好呢?五香瓜子是洽洽,原味瓜子是三胖蛋。

为什么三胖蛋解决得更好呢?因为它就是一家种子研发公司,连种子都是自己培育出来的,它提供了更好的功能性价值。

第二层,体验性价值。

也称为情绪价值。体验价值,就是使用它之后还要感觉到舒适。

比如抽油烟机,只要把油烟都抽走就行了,想把油烟都抽走,怎么办呢?功率大一点是不是都抽走了?但是不好,功率越大,声音越响,很难受,所以就要在噪音和吸力之间做平衡。

这就是要考虑用户的体验。

2023年,小米推出了一款净烟机,它有一个专利技术——动态微粒捕集技术,可以把PM2.5完全抽到合格,而且还保证了噪音水平,这就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。在功能和体验上做到了更优。

第三层,象征性价值。

几乎所有品牌都有一点象征性,只是高端品牌和奢侈品更具有象征性,它象征了什么?象征了身份、地位、阶层、圈子、品位、性格……

今天开劳斯莱斯和哈雷摩托,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;今天开电动车或者吉普,也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个性。

我戴的这一款华为的运动手表,它的核心功能就是看心率、步数等等,但如果今天我戴了一块百达翡丽,就完全不一样了,百达翡丽有华为准吗?肯定没有华为准,所有的机械表都没有电子手表准,但我还是想戴百达翡丽。

因为戴百达翡丽,对别人宣示了你的实力。

当一个女孩穿了一条lululemon的裤子,她对外宣传了很多信息:“我身材不错”“我是很自律的女孩”“我收入不错”……

如果没有Logo,同样的裤子她可能不会想穿,这就是在为象征性价值买单。

那在我看来,营销的核心就是创造价值、传播价值、传递价值。

第一,创造价值。

创造价值,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。

法丽兹是做夹心曲奇的,一年可以卖到20亿,而竞争对手连2亿都没有,为什么没人来抄袭、山寨?

他们老板自豪地说:因为法丽兹的夹心曲奇,连生产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,要想山寨,恐怕都找不到代工厂。

这,才是真正的壁垒。

不要觉得产品都是同质化,产品不是同质化的!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才更容易形成核心优势。

如果真的不能完全形成差异化,那在传播上、在渠道上也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能力。

第二,传播价值。

三胖蛋瓜子,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,它还是中国最贵的瓜子,120元/斤。我今天告诉大家了,你可能就会去搜索购买,这就是一次传播,所以我每次都案例都会优先讲我们客户的品牌,这就是在为客户做传播。

传播做得好,知名度越高,就可以卖得更好,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势能的品牌。

为什么要吃烤匠?因为做得传播好,它成了一个高势能的品牌。

第三,传递价值。

产品从生产出来了和顾客产生交易、到客户手中,从生产到交付到客户手中,这中间的部分,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品牌的渠道,我们要把这个价值传递出去。

最典型的是可口可乐,可口可乐在中国大概有500万个销售网点。

在任何机场、火车站、夫妻老婆店、便利店、超市、餐饮店以及所有自动销售的地方,都可以买到可口可乐,这才是它的能力。

一个可口可乐标准的销售终端需要28个SKU,要求小瓶的摆在上面,大瓶的摆在下面,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超大瓶地摆在地上。

为什么呢?因为摆在地上,看起来更便宜;摆在地上,可以顺手拿起来,为此它上面有个把。

它还要求门口摆两箱可口可乐,最上面的一箱要打开,因为方便拿取。

冰箱里是“先进后出”,比如10瓶可口拿了5瓶以后,补5瓶的时候要补在里面,让更凉的可乐在外面,这都是它在终端的精细管理能力。

如果没有这样的终端管理能力,做快消品真的非常难。

以上是我今天讲的关于营销中不变的东西,也都跟“价值”有关。


拥抱变化,不断进化。

今天我们的主题叫做拥抱变化,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我最近获得的新知。

虽然我过去一直知道,所有人种其实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,但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和欧洲人非洲人的肤色差这么大。

既然是同一支人种,为什么有不同的肤色呢?

因为非洲的纬度比较低,受太阳直晒,为了保护皮肤不受太阳损伤,就长出了黑色的皮肤。

欧洲的纬度比较高,阳光比较弱,肤色就长得比较白,能更多吸收光线的照射。

在非洲,皮肤不黑身体就更弱;在欧洲,不接受阳光的照晒就会缺钙,就产生了这种进化。

而在亚洲这一支,他们最初的纬度处于两者之间,所以皮肤也介于黑人和白人之间,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,也是不断进化的过程。

今天面对变化,我们会怎样呢?我们只能进化。

面对噪音,只有抓住核心,才能解决问题。

在商业实战的复杂变化中,找到核心本质,也是做战略营销咨询的关键能力。

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!

2026年,小马宋十周年案例发布大会见!

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
本文由小马宋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
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,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
0/300
  • 按热度
  • 按时间
    相关文章

    loading...

   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