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个月后,再来看《不要做广告》为什么会被Diss
作者|老泡
来源|老泡OG(ID:laopaostrategy)
距离《不要做广告》刷屏已经过去半个月,虽被号称广告圈的地震级事件,然而当喧嚣过后一切仍旧归于平静。
大佬们继续在为行业前景和公司业绩劳心奔波,年轻的广告人们依然保持原来的节奏兢兢业业地创作,似乎这场世纪大讨论并没有给行业带来实质上的一些改变。
《不要做广告》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《不要找工作》延伸系列片,片名虽然叫不要做广告,但真正想传达的观点是作为广告人应有的一种态度——不忘初心,始终为好作品努力,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,满怀一腔热爱等。
出发点是想为年轻的广告后浪们加油打气,为何后者能被职场的年轻人人欣然接受,而前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?仔细看完两条片子的细节,就不难发现问题出在了哪。
《不要找工作》
《不要找工作》找来的是全球500强或互联网大厂的HR,他们所在的行业或公司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,年轻人挤破头想进这些资源和背景占优的企业。
往小了说工作有面子、待遇不错、背书亦可镀金,往大了说能跟优秀的人交流学习、积累优质的人脉资源。
《不要做广告》
而广告行业却碰巧正处于动荡变革的阶段,如今的广告人光是掌握信息差已经很难赢得甲方的尊重,创意的主导权也在慢慢丧失,受大环境影响还要面临被裁和失业的风险,同时加班多工资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……
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当一个群体在基础的物质需求、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均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,就向他们强行灌输要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,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。
作为一个在甲方、广告公司、互联网公司都工作过,且对广告行业有着深厚感情和热爱的后辈,有些观点也想拿出来讨论讨论。
当然这些观点不是在批评大佬们的想法(片中前辈都是我非常尊敬的)、也不是为年轻一辈的广告人辩解发声、更不是在向广告行业提出建议(资历远远不够),纯粹是个人基于行业现状的一些思考。
不要强行把情怀和金钱对立起来
奋战在一线的年轻广告人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,熬夜加班对我们来说是常规操作,同时还要承担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。
而与金融、互联网这些同样高压的行业相比,年轻广告人在物质上获得的回报却黯然失色;受到资历的限制也很难像互联网公司只看战功和能力,年纪轻轻就能走向人生巅峰实现财富自由。
当然想要有朝一日成为大佬级别的广告人,必须要有情怀有态度,这个绝对没错,但有情怀和高收入本身并不存在冲突。
广告业的黄金年代不就是这样么?
面对前辈经验,要有独立的判断思考
进入数字广告时代后,数字技术和社交玩法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,在拥抱新技术新文化方面,年轻人毫无疑问是具备绝对优势的。
好比拍一条抖音短视频、或是设计一个裂变小游戏等,年轻广告人肯定要比大佬们更加得心应手。
而年轻一辈需要做的就是,学习老一辈的吃苦耐劳、坚持初心和热情创作的态度,同时也要保持独立判断和拥抱变化的思维模式。
一个行业的未来怎么样一定是取决于当下的年轻人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新老广告人,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代沟
在4A鼎盛时期,广告人工作节奏大概是这样的:下午来公司上班、晚上进入灵感迸发的时间段、凌晨和同事去酒吧夜店KTV开启快乐夜生活、玩开心了回家倒头睡到中午起床。
这样的节奏使得工作和生活完完全全地融合在了一起,而那个年代的广告人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。
而如今奋战在广告公司一线的主力人群是90后,他们更讲究生活和工作的平衡,希望在上班时间段高效地解决掉所有工作,下班后和周末不愿意再被工作打扰。
同事之间也变成一种更加纯粹的同事关系,很少会看到一波同事可以全天24小时结伴在一起疯狂玩耍。
付出收获不对等,人才争夺缺乏竞争力
广告身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,加班多压力大这些是在所难免的,毕竟时间方面只能被动的跟着甲方的节奏走,产出的创意也依赖于甲方老板的喜爱,这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情况。
但待遇方面缺乏竞争力却是比较严重的危机,互联网大厂实习工资基本5k+,211/985学校或履历优秀的应届毕生能给到12K的起薪(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年终奖)。
这就很难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加入进来,同时也导致很多才华横溢的广告人“禁不住诱惑”,转行业或是去了甲方。
身为大佬要带领行业探索新方向
广告行业正处在转型探索的重要时期,随着信息大爆炸和技术发展,凭借Big idea就能打天下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。
近十来年广告行业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路和方向,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创意热店和数字营销公司,但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身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,是不是应该去思考如何让行业发展更好、争取更多主导权和话语权?如何让新人获得更多成长、而不是被当成赚钱的机器?同时去摸索更好的商业模式、带领行业走向下一个黄金时期!
年轻人更愿意看到身体力行、而不是说教。
面对甲方KPI,创意人失去骄傲底气
品牌建设和广告传播对于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?能带来哪些实质的价值?
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十五年前,可能会被认为莫名其妙,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,做品牌做广告是毋庸置疑的市场推广基础操作。
打了广告,企业才会被消费者知道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,如果一个好的广告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,只要产品过关不出现质量问题,接下来企业就能长期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红利。
然而在竞争激烈注意力稀缺的社交媒体时代,品牌广告对企业的业务帮助大不如从前,信息的迭代速度非常惊人,可能今天还被你的广告深深地打动着,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、被折扣诱惑在货架选了其它品牌的产品。
一个耗时数月、处心积虑策划出来的广告Campaign,可能还不如在李佳琦直播间展示1分钟最终带来的效果好。
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,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创意、什么才是好的广告?既然广告是一个服务甲方的行业,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甲方的需要,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对甲方来说,长期要的是品牌影响力积累,短期要的是销售转化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销合一。经常出现的刷屏H5或者10W+爆款文章,从创意的角度来显然看是非常成功地,获得了传播赚足了眼球。
然而这些爆款刷屏内容,是否在成功在消费者心中打下了品牌烙印?是否带来了真正的销售转化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这个广告在甲方看来就没有价值。
营销的底层逻辑就是去创造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,对广告人来说甲方也是买我们idea的消费者,如果我们的idea仅仅是为了看个热闹,并不能解决甲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那就永远没有骄傲的底气、也永远无法获得话语主导权。
这次不要做广告事件虽说没有给行业带来很多的变化,但是年轻的广告人敢于站出来挑战权威对广告业来说是一件好事,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新鲜与活力,才能不断拥抱变化和发展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老泡OG(ID:laopaostrategy)投稿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,详情请戳https://www.meihua.info/article/3266306526462976
- 按热度
- 按时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