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见2024,聊聊舆情状况的变化

2024-12-31 快速评论
祝好
作者:姚素馨
来源:在公关(ID:justPRit)


年底,聊聊一年中的各种变化,没撒水平,就是说说自己的感受与看法

这篇只说舆情,公关最脑阔疼的部分。

来说状况:



整体高发

作为公关人,出于职业需要,会去看尽量多的热点。

一年下来,真的累啊。

哪是瓜田里的猹,得上蹿下跳去找啊,都是喂到嘴边,前面一口还没咽下去,后面一口又塞进来了。食道不够粗都能呛着。

前几年我在做培训的时候,有时还装腔作势地说:不用准备,随便问,大部分案例我都知道。

今年,我不说这话了。

有约直播我也怂怂地先问:大概准备聊哪些话题,我准备一下。

结果,我准备好,开播前对方说:姚老师,新热点来了,我们换个选题。

行吧。

高发有什么坏处?被选中的概率变高。

高发有什么好处?事儿太多,只要不是完全的“异军突起”,被忘记的也快。注意,这里的忘记,指暂时忘记。



单点热度惊人

屁大点事,天崩地裂。

我一边看事件,一边就在心里做个热度预判。这是职业病。这几年,特别是这一年来,热点事情舆情经常呈现极其夸张的程度。

手感不够好的同学,可以找梅花数据舆情监测的小伙伴拉一拉大热点事件的舆情量,再跟往年热点比一比,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。

因此,今年我们在做危机处置的时候,已经都把舆情规模预期往上调了一档。相当于,以往看到1000新增,一声惊呼;现在看到3000新增,也就是皱皱眉头。

个人觉得原因有2个:

一个是,不同平台集中追同一内容,导致富集。

可能因为用户差异,评论导向上有不同,但是总体出现哪几个热点是差不多的。

另一个是,AI做了一大堆狗屎内容填在里头。

现在,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舆情变化作为判断依据,还得去剥离这些鬼东西,特别麻烦。

对于企业来说,很多原本没有完全破圈的品牌,被高热度事件直接打穿,给公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负面。



泛化

舆情“泛化”是指在舆情发酵过程中,针对舆论讨论主题、主体以及对象的上升和扩大。泛化场景下,不区分“个案”和“全部”。一个有钱人做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,是他自己。但是,舆情泛化之后就变成了“有钱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”的一杆子打翻所有人。

泛化在舆情上的作用是什么?普通个案或偶发极端案件被赋予了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意义,才能对某个群体、某个地域、某个性别、某个主管部门进行“全盘否定”或“全面质疑”,才能激发更大的情绪价值。

这是今年公关最大的难题之一,很容易被裹挟到“巨大议题”里面,无法就事论事,铺天盖地一顶一顶帽子全砸头上。

那么,公关知道自己企业除了“资本家”之外,还会被泛化到什么矩阵里么



群体对立

“泛化”之后,必然会有群体对立。

去看热点事件,不管一开始多么复杂,都会被简化简化简化简化到群体对立。甚至,你都不一定明白这两个群体怎么会是对立的?

热点事件的一半以上传播量,并不是围绕事件的。事件就是个导火索,很快就会回到各种“母题”和基本矛盾的讨论。

被卷入的企业,就是个工具公司,他们互喷,口水都滴在你身上

只是被喷口水也就算了,真的麻烦是,企业会被要求明确站边

站了,另外一边立刻骂你。不站,就是两边都骂你。

但,绝大部分时候、绝大部分企业是不能明确站边的。很多企业选择被骂死也不吭声,公众不太理解,作为公关同行应该可以想到这个综合考量之难。



不完整信息的抢发

有人喜欢看“打脸”和“反转”,也有人喜欢说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。

其实没有那么高级和复杂。过去信息发布,都是有了大概齐的才说。现在半吊子就出了,开局一张图也能哐哐抢发,然后再一轮一轮补充信息

就像一顿法餐,本来就有那么多道,吃个餐前面包就开始发朋友了,后面再上菜不叫“反转”。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好么?

那么,我等都弄清楚了再发,行么?

不行。你不发,别人也要发的。别人要是发了,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,就纯看命了,没准后面连反转都转不过来。

我们最近在解决方案里经常建议企业,如果会被发出来,那不如自己发。



回应造成二次伤害

回应对于舆情起到“火上浇油”作用的,过去一年太多。有的事件,本来还没关注,看到回应直接炸毛。

感兴趣的翻以往推送,已经写了不少。不列出来再得罪人了。

公众会把回应看作一个企业的“态度”,这点我很赞同。真的,平时不显,越是出问题的时候,确实越能看出是个什么东西

通过回应来判断一家企业的秉性,要比看他们家的社会责任报告准得多。

正面案例也有。胖东来实体店就那么多,在全国能有现在的形象和口碑,跟他们几次事件的逆天回应绝对有很大关联。

另外,媒体追企业回应,比以往追得更紧。主管部门对于企业回应的把控,也比以往更紧。回应在整体舆情中的作用更加显眼,要让“不回应、混过去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。



没有节点,松松散散

自媒体时代来了很多年了,传播越来越松散,已经是既定事实。换句话说,长期以来公关最熟悉也最依赖的大源头、大节点、大定调的模型,基本废了

如今舆情模型,主打“一哄而上”、“七嘴八舌”、“有本事你告我啊,告我我还能多发一篇”。

大节点本来是个取巧。主要作用是利用媒介的力量,增加有利于自己信息的传播量和可信度。这个巧儿,用不上了之后,更加考验公关的公众对话能力。

我几乎在每次公关培训上都嚷嚷,除了要在意用什么渠道说出去,更要在意说出去的话,别人能不能听得进去



权威性打折,打骨折

观察了最近一些辟谣类舆情,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,权威性下降。

所有原本高权重的话事方,都有不同程度的权威性下降表现,包括主管部门、检测机构、媒体、KOL等。

今年公关行业有个热门话题,叫做公关能不能自己出面做公关。过去公关不直接出面,因为自己说,不如别人说,运用“第三方言论”是公关的基本操作方式。

第三方说比自己说更权威、更有用,那么企业少说,企业公关也少说,才会成立。

如今的状况是,第三方说负面,都信,哪怕只是微信群里一张包浆图;第三方说正面,都不信,哪怕有蓝底白字的情况说明,有检测报告。

第三方权威下降,“伪素人”的内容兴起,公关对于“第三方言论”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。

同时,有些第三方也在调整自己的输出方式,我总觉得不久之后,有些检测过程都能给开个全程直播什么的。

以上描述的是全局性的整体状况。状况就是这么个状况,不要问出“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”之类惊悚的话,人贵在没有妄想

企业能够根据自家条件,怀着一颗敬畏的心,掂掂手里的银子,调整一部分做法,产生一些效果,已经谢天谢地。

祝大家新的一年,平安顺遂。

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
本文由在公关授权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,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
0/300
  • 按热度
  • 按时间
    相关文章

    loading...

   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