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往事:那些辉煌,那些争议,能给品牌哪些启示?
一、缘起
20世纪50年代,是品牌理论发展史上,最值得庆贺的十年。这期间,大卫·奥格威提出了品牌的概念;罗瑟·里夫斯提出了提出USP理论;美国各大企业开始效仿保洁,尝试实施品牌管理系统。
而彼时,艾·里斯还是个营销小白,刚从Depauw大学毕业,任职于通用电气的销售部。在这里,里斯接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营销培训,这段经历也让他对当时企业界普遍使用的营销观念,产生了新想法。他深知,这些新想法要在大企业里实践,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于是,5年后,里斯离开了通用,加入了品牌营销公司,以便于实践并完善自己的想法。
先后在两家乙方公司中试验后,里斯的想法,日渐成形,并获得了客户的认同以及的行业口碑。
37岁那年,里斯自立门户,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广告代理公司:ALRIES。期间,里斯和同事们将他的想法,发展成ALRIES公司的理论体系,称之为“岩石理论”。
里斯认为,每个品牌都需要一句话来表述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区隔。这句话不仅是一个想法,还能迅速进入顾客心智,这就是“rock”(意为如同岩石般坚硬有力的出击点,令受众无法质疑)。
例如:他们当时正为美国最大的橡胶公司——Uniroyal提供咨询,提出的rock是:拥有最多橡胶专利技术的公司,帮助这个企业建立起行业领先地位。
岩石理论就是定位的前身,后来之所以改名为定位,这得说到另一个人——杰克·特劳特。
特劳特,跟里斯一样,毕业后就进入通用。里斯创业时,特劳特正在Naugahyde公司担任经理,乔治·路易斯广为人知的案例——Nauga,正是多亏特劳特的助攻,才顺利落地。也正是这个案例,让特劳特决意辞职,意欲加入广告公司,大展拳脚。
经朋友介绍,几经辗转,特劳特加入了里斯公司,出任客户主管。
特劳特刚接触到“岩石理论”时,就异常欣喜。然而,让他觉得美中不足的是“岩石”这个词不够酷。
1969年1月的一天,特劳特在查找战略的定义时,看到《韦氏字典》关于战略的解释:调动军队进入最具优势的位置(position)。“位置(position)”这个词,让他灵机一动。
当天晚上,特劳特发了一封邮件给里斯和其他两位合伙人:
“Gentleman,I present for your thoughts positioning.
(先生们,我用定位这个词来概括你们的想法。)
—Jack Trout”
看到邮件之后,里斯觉得“定位”一词,确实有利于联想到“在心智中的位置”。而且,它既能作为名词,也能作为动词。但他补充道,“岩石”仍然有其优势,因为太多企业自称拥有“定位”,却都是自欺欺人的“伪定位”。
不过,最后里斯还是决定用“定位”代替“岩石”。至此 ,“定位”理论——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理论宣告诞生。
最早论述定位的文章——《定位: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》,于1969年,发表在《行业营销》杂志上。两年后,另外一篇文章《定位回顾:为何通用电气与美国无线电不听忠告?》被《工业营销》杂志刊登。
▲《定位: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》
▲《定位回顾:为何通用电气与美国无线电不听忠告?》
该文章在行业里引起了不少反响,以至于时任《广告时代》杂志编辑的Rance Crain,极力邀请他们在《广告时代》上开设专栏。
1972年,里斯和特劳特以《定位时代的来临》之名,在《广告时代》上刊登了三篇系列文章,正式宣告:在产品时代和形象时代之后,定位时代正式来临。文章一经刊出,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,营销时代从此翻开新篇章,也真正奠定了定位理论的行业地位。
▲ 在《广告时代》发表的文章(节选)
这三篇文章,后来被《广告时代》选编成小册子,公开发售,短短两年,销售量超过了15万本。
9年后,定位系列文章编撰成书,《定位》一书终于问世,正式开启了商业竞争由事实之争,转向认知之争的全新时代。
此后,特劳特和里斯陆续合作出版了《商战》、《营销革命》、《人生定位》、《22条商规》共4本著作,都引起了重大反响。
▲ 里斯和特劳特合著的5本书籍(英文版)
其中,《22条商规》还被誉为“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”。然而,这本书也成为了他们合作撰写的最后一本书。
次年,里斯希望女儿劳拉加入公司,因此与特劳特产生了分歧。这对合作了26年的伙伴,从此分道扬镳。分家后,里斯和女儿成立了Ries& Ries公司,特劳特成立了特劳特伙伴公司。
二、大洋彼岸
说起来有趣,特劳特伙伴公司创立的第二年,在大洋彼岸的中国,两位青年正如痴如醉地读着《广告攻心战略——品牌定位》 *,他们就是后来创办了特劳特(中国)定位咨询公司的邓德隆和陈奇峰。
此时,他们任职于TCL集团,负责电视板块。接触到定位后,邓德隆和陈奇峰,边实践,边走访企业,深刻发现定位对正值转型的企业极具效用。随后,他们找遍了国内关于定位理论的书籍,以及两位“定位理论之父”的全部著作,并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钻研。
3年后,邓德隆从TCL辞职,在广州创立了成美行销广告公司,这家公司后来被称为定位的黄埔军校。
▲ 成美公司旧址
成美创立之初,邓德隆就决定要做中国最正宗的定位公司。可当时,定位理论在中国还是十分冷门的营销思想,大家更多信奉“点子营销”。因此,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特劳特的授权。
然而,中国市场没人知道特劳特,而特劳特也不知道中国市场。于是,邓德隆开始频繁给特劳特写信,整整一年,但特劳特连一封回信也没有。
千禧年来临之际,同样喜爱定位理论的耿一诚加入成美。也是这一年,特劳特终于给邓德隆回信了,并告之,自己将在不久后访问新加坡,希望邓德隆能够前往会面。
在新加坡,幸好邓德隆的妻子是外资背景,翻译营销术语得心应手。这次沟通十分顺畅,邓德隆趁机建议特劳特在中国设立特劳特分公司。
2001年底,经过严格考核,特劳特正式授权邓德隆,在中国开设特劳特品牌战略咨询公司。
由于,特劳特只知道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国城市,因为一个是首都,一个传说像纽约。至于广州,虽然比邻香港,特劳特也亲自到访过成美,但印象还是不如北京和上海,便要求邓德隆把特劳特中国的驻地选在北京或上海。
最后,邓德隆选择了上海,与陈奇峰一起成了“沪漂”。而耿一诚则接任成美董事长,与张婷一道留在广州,披着广告的外衣,继续经营成美,实践定位理论。
三、崛起与分化
特劳特中国公司成立的第一年,邓德隆签下了第一个定位咨询客户——劲霸。不仅定位,就连劲霸的开店选址、店面设计,邓德隆都全程参与。与此同时,劲霸也严格执行邓德隆的定位方案,这让劲霸一跃成为了当时国内最火的男装夹克品牌。
同一年,成美签下了江中制药,为旗下的小儿健胃消食片提供定位支持,并成功将这个品牌销售额从1.7亿提升到4亿。
真正让定位为国人所知的是王老吉案例。
2003年,王老吉找到成美,初衷是想以“体育、健康”作为卖点,为红罐王老吉拍一条赞助奥运会的广告片,以期推动销售增长。后来,成美说服了加多宝公司,先对红罐王老吉进行品牌定位,而后再拍摄广告片。这一决定,让红罐王老吉成为了定位史上最成功的案例。
除了打造案例,上海特劳特和成美各自都在努力传播定位思想。
上海特劳特积极翻译定位的著作,并在全国各地演讲、开设培训班。成美则是在《赢周刊》上连载了8篇介绍定位的文章,并集结成了名为《不同于奥美的观点》的册子。
彼时,岁月静好,但这种分庭抗礼的格局很快就被打破。
2007年,在成美担任客户经理的张云,效仿邓德隆,给里斯写信。很快,张云就获得里斯的授权,成立了中国里斯公司。至此,中国定位咨询行业进入了三国鼎立。
2010—2019年,这10年里,定位咨询的行业红利被许多人看在眼里,尤其在中国特劳特公司内部,其合伙人、高级分析师相继离职,另立门户,先后创立了君智咨询、罗盘咨询、谈云海咨询、灰洞咨询等。
同时,自学定位者、定位公司的合作方和下游伙伴也不甘寂寞,各立山头。定位理论随之不断分化,细分成各式各样的理论,如:定位广告、定位公关、定位设计、定位培训等等。短短数年,打着定位理论名号的公司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大大小小几百家,早已超过美国,排行世界之首。
▲ 部分国内定位公司列举(©️自行整理)
四、风口浪尖
树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。
近年来,随着定位实践的案例增多,有些企业采用了定位理论,年年增长;有些则沦为炮灰。
各路行业人士,每隔一段时间,总会有人出来踩一踩定位,“定位定死了多少企业”、“定位是大忽悠”、“定位已死”等等言论,不计其数。一时之间,定位被推上了风口浪尖,甚至连引入特劳特到中国的邓德隆也充满着争议。
个中原因,众说纷纭,笔者梳理了5点:
1)企业经营是一个复杂系统
任何公司的成功都不是单一条件导致的结果,而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,协作而成的,没有任何单一的理论,可确保企业成功,大企业更是如此。
2)任何营销理论都有边界
不负责任的营销人,为了一己私利,不惜夸大理论的效用。一些定位理论实践者,势必把定位套用在所有的成功品牌上,不断神化定位,把定位包装成治百病的万能膏药。
3)自古人心难测,现今更是如此
定位理论,以研究人为本,但在这个需求多样性的时代,要研究顾客,越发困难,加之很多定位公司缺乏调研的经验和系统,有甚者根本不去调研,直接拍脑门做决策。
4)定位,一学就懂,一用就错
定位系列书籍写得非常简单,通俗易懂。但像散文,缺乏逻辑性,而且两位定位创始人还不断在修补、完善。很多公司对定位理论一知半解,最擅长模仿头部公司的做法,但他们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于是“XX专家、高端、行业领导者、连续XX年第一”等同质化的诉求,泛滥成灾。
5)“定位”一词自带模糊性
在科特勒的STP理论中,“P”也翻译成定位,但这里的定位指的是市场定位,与定位理论中的定位有所差异,但很多人却把市场定位、人群定位、价格定位等含有“定位”两字的营销词,统统划归在定位理论之下。
5、客观辨析
虽然定位理论颇受争议,但其作用不容置疑。不然,里斯也不会被评为“全球十大商业大师”,并在2016年入选“营销名人堂”。定位书籍也不会被翻译成17种文字,销往全球。也不会有众多企业采用了定位理论,成为各自品类的领导品牌。
身为营销从业者和定位实践者,我认为定位的贡献在于:
1)指出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,不在工厂,也不在是在市场,而在心智。
定位理论把认知理论从心理学领域带到营销领域,定位理论之前的营销,主要以管理学为主,虽然也有消费者行为学方面的研究,但系统性和影响力,明显不够。而定位彻底把心理学带进了营销学,并扶正了位置。可以说,没有认知理论,就没有后来的定位理论。而且,定位理论中的很多概念都源自于认知科学,如:定位理论中的五大心智规律和九大差异化,与行为经济学里的非理性决策的思想(如启发法)不谋而合。另外,定位理论提出的品类格子,与神经科学发现的“大脑中有一套专用于分类的神经网络系统”吻合一致。
这对企业而言,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摒弃内部思维,从外部思维,也就是消费者的角度,来看待自己的产品和传播。心智决定品牌的最终成败,深入研究消费者心智,在这个营销时代,必不可少的功夫。
2)指出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
商业世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认为商业竞争是发生在企业之间,企业是竞争的主体,把品牌理解为企业品牌。但站在顾客的角度,顾客消费的是产品和品牌,而不是企业。企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,顾客的大脑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精力,去研究企业的方方面面,并以此作为依据,辨别每个企业的优劣。当顾客消费时,他不会看这个商品哪个企业生产的,而是先看是什么牌子。
只有界定清晰了竞争的基本单位,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才不会混淆,品牌传播的信息精准简练,一针见血。
3)指出品牌是品类或者特性的代表。
在传统的理论中,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,是物理呈现和法律权利组成的一个综合体,有时被称为品牌资产,于是,管理者就会像对待其他资产一样,尽可能提高品牌资产的利用率,导致不少品牌误入歧途。
而品牌本身,是不会随意进入顾客的心智,进入心智的品牌,一定拥有差异化。首先是品类,其次是特性,毕竟“分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”。
厘清品牌的定义,对打造品牌尤为重要。无论品牌处于初期、成长期,甚至是创立之前,品牌主都需要时常思考、调整,到底自己的品牌归属于哪一个品类,它与别的品牌什么不同,我怎么将这些不同传递给消费者。
* 定位理论在中国,最早出现于1985年,傅汉章等主编的《广告学》中,首次提到定位理论。1991年,台湾学者刘志毅将《定位》台湾译本,送给了广告先驱-唐忠朴,唐忠朴把《广告攻心战略——品牌定位》收进了其主编的《现代广告学名著丛书》中,这就是国内最早的《定位》书籍版本。
注:图片没有标明“(©️自行整理)”的,均来源于网络,图侵即删。
注: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梅花网立场。
本文由吴说百道投稿梅花网,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,详情请戳https://www.meihua.info/article/3266306526462976
- 按热度
- 按时间